一定要消除世间的六欲缠绕,才能得到圆满的果位
我们需要的是回归本性,放弃我们人生的欲望,其实放弃欲望,就是放弃自己一生的烦躁和贪心,回归你自然的本性,回归你内心的安宁。
—白 話 佛 法 第11集 《 照见五蕴皆空 》
我们一定要消除世间的六欲缠绕,才能得到圆满的果位……要六欲消除,消除六欲之后你的心灵才能得到痊愈。所以要彻底地治愈你心灵的欲望,你才能彻底地抛弃你的烦恼,彻底地脱离六道轮回。所以自律得越彻底,你的成就就越高,也就是修行的果位就越高。不犯业、不造业,用“诚”字去修。我们修心的人必须用一个诚心诚意的“诚”字来修。
—白 話 佛 法5-24 《 拥有公正无私的心、无障无碍的心 》
佛教讲到后来,它的智慧之谛就是在于“我本来就应该寂灭的,我不应该动这个心,因为我本来的心就应该如如不动,不管他是房子还是人,对我来讲要如如不动”,就犹如本初的觉醒。所以不能因为某一件事、物和人,我们来唤起自己那种欲望的心,知道一切都是苦空无常。
—白 話 佛 法 第100集 《 心物一元 返归本性 》
不管做什么事情,内心要清净自在,转化欲望。你们要记住这四个字“转化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欲望……所以听师父的话,要领悟佛法的光芒,要看见佛法的光芒,那就是一切都是虚幻的,它会一直延续下去的。也就是说,你今天拥有的东西可以没有,但是你没有的东西以后也会有。这个不是求来的,也不是偷来、抢来的,是你自己修心修来的。
—白 話 佛 法 第39集 《 领悟佛性 觉照佛性 》
wenda20141221B 01:01:12
臺 長对“欲望”和“发心”的开示
问:请师父开示,欲望和发心的相互关系。弟子认为,欲望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某方面的心理需求而采取的行动计划,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决定,它与佛菩萨境界的无缘大慈是背道而驰的。而发心则是时刻把众生利益放在第一位,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第一利益、第二利益的说法,因为完全是一种无我的付出,连“我”都没有了,何须利益的第二回报呢?所以弟子认为,发心里面应该不能夹杂欲望,有目的的付出不能称为发心,或者说发心不纯。谢谢师父!
答:这个问题很简单,而且问得非常好。我可以告诉你,今天刚刚前面就有一个女的念了这么多小房子,她为什么念到今天孩子还不好?这就是你刚才讲到的发心和欲望的问题。她现在就是一个欲望,用欲望在为自己的孩子求,以为多少张小房子……就像有多少钱我能买到这个房子一样,她以为自己买到了,“我只要到了这个数量,我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她纯粹是一种目的性很强,而且为自我不为众生付出的,那种为了达到自己私欲、解决自己个人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手段而已。所以这种护法神是不会给她很快达到目的的,而且菩萨也慈悲不了她,因为菩萨的无缘大慈和她相距太远。
所以,慈悲是一种境界,是非常带有荣誉感的,而且超脱了凡人为了人间的一种自私的利益和自私的欲望所产生的人本身的人性的一种追求,超越它的东西。所以,真正的学佛人,能够求得菩萨越求越灵的人,他是超脱了人间的欲望。试想一下,为什么这么多人到庙里去求这个、求名求利、求功德,求什么求什么……为什么很多人求不到?那就是因为他的发心不对,因为他没有境界,因为他只是在欲望当中生存,他在外面需要得到更多的,他只不过换一个方位,跑到庙里来继续求菩萨让他得到这个欲望,所以这就是人的劣根性在发作。
所以当一个人有劣根性的时候,这个人是不能理解自己,也不能让自己清醒的。真正能够让自己超脱这个环境,能够达到这个境界,首先必须理解佛法,必须懂得佛的智慧,必须要放弃人间的欲望。等到放弃欲望之后,你才会得到更多。所以,欲望和发心是完全两个概念,欲望是来自于人的本性当中的劣根性,而境界是来自于本性的初始心和你的本心,就是本性,那就是佛性。
所以,人身上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好的细胞和不好的细胞,就像人的思维产生不好的思维和好的思维一样。人的恶心、贪心、愚痴心,还有瞋恨心,和人的良心、慈悲心、善良的心和帮助别人的心,成了一个明显的对比,都在人间心中埋藏,看你到底去挖掘哪一个心。所以当一个人良心善了,学佛之后,挖掘出来都是慈悲心和各种各样帮助别人的好心肠,一些好的心;当一个人随波逐流的时候,他没有去学佛,就是用了他身上那种不好的贪心、瞋恨心和愚痴心。所以同样是一个心,因为发心不一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随波逐流,就是随着欲望的膨胀,让自己善良的心越来越少,让自己很好的善心越变越少,人就会慢慢地沉沦,就会慢慢地堕落,就会慢慢在六道当中不断地轮回。这就是我们说的为什么欲望和发心不同的地方。明白了吗?(哦)
wenda20161023B 41:52
如何才能发现欲望并克服欲望
问:师父在马来西亚法会开示,人的欲望会无限膨胀,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请问师父,我们人在不同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欲望。有的欲望明晰,有的自己很难发觉并很难克服。我们如何才能发现欲望并克服欲望,不为欲望所动呢?
答:发现欲望有好几个办法:第一,别人指出;第二,自己经常要检点。就像一个人发现自己脸上脏一样,要经常照镜子。为什么叫你们观照自己的内心?还有,听别人讲话,不要听不进。人家讲话就好好照照镜子,“是不是我贪了?”第三,靠菩萨的智慧。经常有菩萨智慧的人精进努力修行,他慢慢地就能够观照到自己身上的欲望了,向好人看齐。
法师为什么能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他让人家看到:“我身无分文,我一无所求,我什么都没有了。我过去什么都有,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一个榜样的力量。你还贪什么?所以法师不能贪的。法师不贪,给人家一个好榜样,“我没有欲望的,我就是修心”,正能量啊!